智慧檔案管理與大數(shù)據(jù)解決方案的領航者,讓信息價值超越期待
電 話:18937133779
網(wǎng) 址:http://www.gycxdjzzl.com
郵 箱:zboao@qq.com
據(jù)北京檔案史料記載,1368年(洪武元年)9月12日,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,攻占元朝都城大都,即今天的北京城,并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。
燕王朱棣(明成祖)發(fā)動靖難戰(zhàn)爭,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,先建好北平城,1427年(明永樂19年),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,并將北平改為北京。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,南京作為留都。清朝時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。清兵進關,又在北京定都,于是,明清兩代長達500年之久,全國的政治中心是北京。
1928年6月4日,張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陽途中,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國主義者陰謀炸死。同時,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(wèi)戍總司令,全權(quán)接收北京事務。閻錫山進駐北京后,南京政府于15日宣布“統(tǒng)一告成”。6月20日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,改北京為北平。
1937年7月29日,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領,日偽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,將北平又改為北京。1945年日寇投降后,又改為北平。
北平和平解放后,1949年9月21日,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,9月27日,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、紀年、國歌、國旗的決議》,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為為北京,并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。
由此可見,北平名稱最早出現(xiàn)于1368年,而北京名稱最早出現(xiàn)于1427年,北平早于北京近60年。民國時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。盡管日偽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。但實際上并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,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。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后,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。因此,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,稱北京為北平是準確的。
是現(xiàn)在的北京。
北京戰(zhàn)國時期稱薊,是“戰(zhàn)國七雄”之一燕國的京城。遼國稱燕京,金國改稱京都,元朝稱大都,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,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,簡稱京。
明永樂元年(1403年),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,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,建北京城,并準備遷都城于此,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,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。
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遷都北京,改稱京師,直至清代。
京兆,民國二年(1913年)廢順天府,翌年置京兆地方,直隸中央,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(qū),民國十七年(1928年)廢京兆地方,改北京為北平。
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、紀年、國歌、國旗的決議》,北平更名為北京。
擴展資料:
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修建新城,名大都。從此北京成為全國性都城。元代北京城規(guī)模宏偉,為解決城市用水,特別是引水濟漕之需,郭守敬主持興修白浮堰,將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內(nèi)接水潭,再連接通惠河以達通州。
此外,又別開金水河,將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宮苑,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宮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問題。由于京杭運河的通航和海上運輸發(fā)展,加強了中國南北部的經(jīng)濟聯(lián)系,也促進了大都城貿(mào)易繁榮。
明初,為加強北方防御,決定將首都從南京遷來此地。1403年稱都城為北京,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來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北京
參考資料來源:人民網(wǎng)—北京地名由來奇葩:南禮士路原名“驢市路”
《北京史百年論著資料索引》,主編,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。《歷史北京》,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?!侗本v史文化》(主編),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?!侗本┪鞒俏幕贰罚ㄖ咧唬?,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。《南鑼鼓巷史話》(主編),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?!侗本┪鞒菤v史文化概要》(著者之一),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。 1.《李自成故鄉(xiāng)考察記》(第二作者),《北京師院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1983年第2期。2. 《關于<水經(jīng)注疏>始撰起因及時間的探討》,《文獻》1995年第3期。3. 《最近十年水經(jīng)注研究概述》,《中國史研究動態(tài)》1996年5期。4. 《<漢書食貨志上>補?!?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1996年第6期。5. 《八十年來(1915—1995)楊守敬研究述評》,《中國史研究動態(tài)》1997年2期。6. 《楊守敬學術(shù)淺識》,《光明日報·史學版》1997年8月14日。7. 《論楊守敬版本目錄學的成就與地位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1997年第6期。8. 《楊守敬致羅振玉一封信考釋》,《文獻》1998年第4期。9. 《楊守敬版本目錄學著述考略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史學研究》第一輯,1999年。10. 《楊守敬傳略》(上、下)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1999年第4、5期。11. 《建國50年來北京書店業(yè)的發(fā)展與回顧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1999年第5期。12. 《大古城遺址的現(xiàn)狀及歷史考察》(第二作者),《北京檔案史料》2000年第2期。13. 《北京史教學體系的優(yōu)化及教學方法的改革》,《高教研究》2001年第3、4合刊。14. 《河北大古城遺址1999年考察報告》(第二作者),《考古》2001年第11期。15.《<水經(jīng)注疏>版本考》,《中國史研究》2002年第2期。16. 《楊守敬藏書中的和刻本及其價值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2003年第2期。17. 《封建科舉、職官中的‘官年’——從楊守敬的舉人朱卷談起》,《歷史研究》2003年第4期。18. 《1915-1916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論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增刊2003年12月。19. 《“人文奧運”與北京歷史文化知識教育普及狀況調(diào)查》,《當代中國史研究》2004年第3期。20. 《京師八旗都統(tǒng)衙門の設置及び現(xiàn)狀調(diào)查》,(日)滿族史研究第2期,2003年5月。21. 《2002年度妙峰山春香廟會調(diào)查報告》,《民俗研究》2003年第1期。22. 《八旗都統(tǒng)衙門建置沿革考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史學研究》第二輯,2004年9月。23.《試論五代前期幽州的軍事與戰(zhàn)爭》,《北京文博》2006年第1期。24. 《“東富西貴”并不專指東城西城》,《北京青年報·原聲講堂》2006年12月15日。25. 《“東富西貴”探微——兼論“東富”與漕運的關系》,《漕運文化研究》,學苑出版社,2007年。26. 《“東富西貴”的由來與異說》,《北京日報》第19版《理論周刊·文史》2007年5月4日。27. 《(康熙)宛平縣志版本考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2008年第1期。28. 《遼金元時期北京地區(qū)戰(zhàn)爭頻發(fā)的原因及特點》,《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》,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8年。29. 《建設“北京史”精品課程的過程與體會》,《走向教育創(chuàng)新之路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。30. 《崇南商賈文化初探》,《前線》2008年第11期。31. 《八旗值月旗、值年旗の設立とその機能》,(日)《滿族史研究》第7號,2009年1月。32. 《解讀:不一樣的南鑼鼓巷》,《前線》2009年第2期。33. 《平津戰(zhàn)役中的平郊戰(zhàn)場述論》,《北京聯(lián)合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2009年第3期。34. 《北平和平解放中知識分子的作用》,《北京黨史》2009年第2期。35. 《北京古代的著名戰(zhàn)爭》,《北京歷史文化漫談》,中共黨史出版社,2009年。36. 《讀<(康熙)順天府志>校注本》,《書品》2010年第一輯。37. 《簡論民國時期北京城市建設和社會變遷》,《北京聯(lián)合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2010第2期。38. 《行禮、聯(lián)誼與慶賀:團拜禮俗初探》,《歷史教學》2010年第2期。39. 《建國門地區(qū)的歷史文化特色》,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10年5月20日第7版。40. 《元至民國時期什剎海地區(qū)的文人活動研究》,《北京的文化名片——什剎?!罚腥A書局,2010年。41. 《南鑼鼓巷的歷史沿革及地理特色》,《北京社會科學普及講座集萃》,解放軍出版社,2010年。42. 《北京壇廟建筑與文化價值》,《前線》2011年第4期。43. 《金代“細軍”探微》,(日)《中國史學》第二十一卷,2011年10月。44. 《<(康熙)宛平縣志>價值初探》,《北京聯(lián)合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2012第2期。45. 《“西涯”再考》,《北京歷史文化研究》,人民出版社,2012年。46. 《前門:百肆天街之變遷》,《前線》2012年第5期。47. 《民國北京災荒災賑及其啟示》,《歷史教學問題》2013年第5期。48. 《構(gòu)建什剎海地區(qū)開放式博物館的調(diào)查及設想》,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(社科版)》2013年第5期。教學科研立項1. “20世紀北京圖書市場的發(fā)展與研究”(主持人),北京市教委項目(1999—2001)。2. “北京戰(zhàn)爭史研究”(主持人01BJBLS017),北京“十五”社科規(guī)劃項目(2001—2005)。3. “中華大典·經(jīng)濟典”(參加),“十一五”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(2006-2009)。4. “觀海堂書目整理與研究”(主持人07BZS006),國家社科基金項目(2007—2009)。5. “北京軍事地理研究”(主持人),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(yǎng)計劃項目(2007年)。6. “北京鄉(xiāng)土歷史的教育與傳播”(主持人),北京市教委項目(2008—2009)7. “《北京史教程》”(主持人),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重點項目(2009年)。8. “海淀歷史文化研究”(主持人),北京市社科規(guī)劃項目(2011年)。9. “關于構(gòu)建什剎海大博物館的思考”(主持人),北京市社科聯(lián)項目(2012年)。10.“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現(xiàn)實與未來設計”,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(2012年),任子課題“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考察及國際比較”主持人。11. “明清皇家壇廟文獻整理和研究”(主持人13LSA002),北京市社科規(guī)劃重點項目(2013年)。
1 歷史檔案 季刊 核心刊 1001-7755 11-1265/G2
2 上海檔案 雙月刊 核心刊
3 上海檔案工作 雙月刊 核心刊 1006-804X 31-1703/G2
4 檔案與建設 月刊 核心刊 1003-7098 32-1085/G2
5 檔案工作 月刊 核心刊 0494-626X 11-1222/G2
6 中國檔案 月刊 核心刊 1007-5054 11-3357/G2
7 山西檔案 雙月刊 核心刊 1005-9652 14-1162/G2
8 北京檔案 月刊 核心刊 1002-1051 11-2783/G2
9 浙江檔案 月刊 核心刊 1006-4176 33-1055/G2
10 四川檔案 雙月刊 核心刊 1001-5264 51-1072/G2
11 檔案管理 雙月刊 核心刊 1005-9458 41-1216/G2
12 民國檔案 季刊 核心刊 1000-4491 32-1012/G2
13 檔案時空 月刊 核心刊 1672-3627 43-1415/G2
14 湖南檔案 月刊 核心刊 1008-6544 43-1033/G2
15 檔案與歷史 雙月刊
16 航空檔案 月刊 1673-3029 11-1782/G2
17 新上海檔案 月刊
18 檔案與社會 雙月刊
19 機械電子檔案 雙月刊 61-1189/G2
20 機電兵船檔案 雙月刊 1007-1970 11-3930/T
21 檔案與史學 雙月刊 1005-7501 31-1670/K
22 檔案春秋 月刊 1005-7501 31-1942/K
23 檔案史料與研究 季刊
24 陜西檔案 雙月刊 1003-7268 61-1004/G2
25 安徽檔案 雙月刊
26 貴州檔案 雙月刊 52-1031/G2
27 現(xiàn)代聲像檔案 雙月刊
28 城建檔案研究 季刊
29 工程建設與檔案 季刊 1671-4857 34-1234/N
30 北京檔案史料 季刊
31 重慶檔案 雙月刊
32 湖北檔案 月刊 1003-8167 42-1079/G2
33 城建檔案 月刊 11-3484/TU
34 南京檔案 雙月刊
35 廣東檔案 雙月刊
36 云南檔案 雙月刊 1007-9343 53-1105/G2
37 山東檔案 雙月刊 37-1048/G2
38 檔案天地 雙月刊 1006-2459 13-1184/G2
39 天津檔案 雙月刊
40 冶金檔案 季刊
41 廣西檔案 季刊
42 電力檔案 季刊
43 海南檔案 季刊
44 西安檔案 雙月刊
45 福建檔案 雙月刊
46 科技檔案 季刊
其中如(1006-2459)的是 ISSN號
而如(13-1184/G2) 的是CN 號
據(jù)北京檔案史料記載,1368年(洪武元年)9月12日,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,攻占元朝都城大都,即今天的北京城,并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。
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,后于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。民國時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。盡管日偽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。但實際上并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,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。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后,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。因此,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,稱北京為北平是準確的。